如何破解化工企業安全整治陷怪圈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國慶期間,長三角某市化工園區發生了一起企業生產起火事故,一位不熟悉化工業務的駕駛員爬上罐體,因靜電處置不當,當場死亡。
“化工行業,尤其是危化品行業的安全管控,對專業化要求非常高,應急處置過程中如果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就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甚至危及生命。”一位負責化工碼頭安全管理的干部告訴記者。
安全整治陷怪圈
近年我國化工企業安全事故易發頻發。今年以來就有江蘇、山東、廣東、湖南、內蒙古等多地多家化工企業發生爆炸。爆炸源頭涉及車間、反應釜、罐體、試驗裝置、污水處理廠等多個環節。江蘇響水“3·21”特大事故更以78死76重傷的血的教訓,為危化品行業安全生產敲響警鐘。一些企業應急處置能力弱,一旦發生險情應對乏力,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影響社會穩定與地方經濟發展。
一位負責安全生產的化企高管告訴記者,現在一些企業以停工應付檢查,致使問題難以發現,因為企業生產是動態的,隱患風險也是動態的。
“事故頻發,基層干部很‘忙’,從一家企業查到另一家企業跑個不停;企業負責人很‘緊張’,怕罰款、怕停產、怕關閉。”江蘇省海安市安監局原副局長蘇靜說,安全生產“好了傷疤忘了痛”的頑癥如何治愈,“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僥幸心理如何掃除,如何跳出“事故—查處追究—再發生事故—再查處追究”的怪圈,任重道遠。
受訪專業人士呼吁,化工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要堅持“本質安全、綠色高端”,與其拿大錢“亡羊補牢”處理善后,不如拿小錢“未雨綢繆”預防事故的發生。
問題何在
多位受訪者認為,化工企業安全事故頻發有其深層次原因。
化工行業發展之初,有地方為招商引資,“撿到籃子里都是菜”。這種“先上車后補票,安全環保靠一靠”的發展理念,致使一些地方并沒有守住安全環保底線。如我國有些化工園區成為污染最重、安全風險最高的中間產品企業集聚區,生產工藝落后,污染嚴重,風險隱患極大。
有化工企業負責人反映,安全監管標準缺失經常使企業無所適從。一家化企按要求需安裝氣體報警儀,但對報警儀安裝位置的高低,三撥專家給出的意見都不一致,最終企業采取“折中”辦法處理。在一次省級專家組檢查中,判定是不是重大隱患時,兩個省級專家當場吵翻。行業安全標準滯后且混亂,安全規范朝令夕改、任性加碼,致使安全監管亂象叢生,企業無所適從。
“化工行業專業要求高,精細化工每個細分門類的安全生產都有不同要求,干部業務不精,對復雜的安全知識難以掌握。”前述分管化工碼頭作業安全的干部告訴記者,有時他們覺得危化品儲罐光亮一新沒有安全問題,一檢查卻發現隱患重重;覺得銹跡斑斑的危化品儲罐可能有問題,但經過論證卻安全無虞。
部分地區安全監管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地。蘇靜說,有的市一年曾下發安全生產文件370多份;一家企業負責人大檢查期間一天參加了4個安全生產會議;一個縣級安監局一天上報統計報表12份。然而,安全生產工作的指令只有落地生根才能有效,而不是從政府到政府、從文件到文件、從會議到會議。
企業主體責任也存在落實弱化問題。一位安全專家告訴記者,有的企業覺得“我沒做好,有關部門會請專家幫我檢查好的”。企業不主動查找安全隱患,生產過程就會安全失控,而在有些地方,應付已成企業的習慣做法。
受訪專家指出,政府監管0分+主體責任落實100分=安全生產100分;政府監管100分+主體責任落實0分=安全生產0分。政府監管再嚴,會議、文件、檢查、執法再多,如果企業行動落實不到位,結果還是會安全生產事故頻發。
如何發力
“有研究認為,化工是母產業,每產生1美元會帶動下游3~4美元產值”,所以在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副會長馬建平看來,化工產業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安全綠色高質量。
受訪人士告訴記者,我國部分地區的危化品行業存在企業小散亂差、數量眾多的情況,安全標準缺失,專業監管及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落實較差。
業內人士指出,化工產業實踐性較強,要重構現代化工產業安全體系,需建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人才庫,對現有企業安全問診把脈,加快標準供給進程,完善調查與問責機制,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蘇靜認為,一味“關停轉”的粗暴方法不可取,不可有“一口吃個餅、一鍬挖口井”的急于求成心態。目前分行業、分設備、分工藝制定安全標準和安全管理規范,是頂層設計和當務之急,要開展調查研究,既要高標準、嚴要求,又要接地氣、能實施,在實踐中不斷優化。
專家認為,需針對危化行業產品特點建立企業技術、生產、管理、應急等綜合性的專業性標準,具體可由行業協會主導建立,政府監管執行。
“針對易燃易爆的危化品行業,應運用危險與可操作分析法(HAZOP)對現有企業問診把脈,加快標準供給進程。”蘇北一位化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少重特大安全事故隱患集中在染料、醫藥、農藥等精細化工領域,可組織剛退休且有安全生產管理經驗的企業負責人充實人才庫,一方面利用HAZOP方法為所有危化品企業把脈,摸清底數,能夠整改到位的加快復產進程,不能整改到位的全面關停。另一方面,加快標準制定供給進程,使企業履行主體責任有據可循,監管部門有據可依。
蘇靜認為,事故調查的根本目的是要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及時修正行業標準和管理措施,從而預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受訪的一位江蘇基層干部認為,不能僅靠行政力量和市場博弈,應鼓勵引入行業內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團隊等第三方參與監督。
上述蘇北一化工企業負責人認為,可組織有生產管理經驗的企業高管充實專家隊伍,從工藝、設備、物料及人員四個維度考慮安全性,督促企業從本質安全及過程安全兩個方面,通過隱患查找背后的管理問題,從系統上解決問題。
在江蘇,由應急管理部門制定推行的化工產業安全整治提升工作細化要求及標準正在推進。未來一年,進駐江蘇的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工作組督導重點將突出化工和危化品行業。
蘇靜建議,針對一線員工安全意識淡漠、工作習慣差,安全常識不掌握、勞動紀律不執行、操作規程不遵守等問題,可對癥下藥,抓好一線員工良好工作習慣的養成教育,加強培訓的系統性和針對性。